CCFA|编译
根据日本全国超市协会2024年的调查,超市无现金支付引入率已达93.3%,信用卡、二维码支付等多样化支付方式基本覆盖日本全国。从消费者端看,无现金支付金额占比在2023年达到39.3%,接近政府设定的“2025年四成”目标。
然而,对超市企业而言,无现金支付的推广并非全是利好。尽管六成企业认为“利大于弊”,但仍有近四成企业持保留态度。支付金额的增长并未直接转化为超市的收益提升,反而因高额手续费(尤其是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侵蚀了本就微薄的利润。
支付手续费成为最大痛点。44.6%的企业认为现行手续费“偏高”。尤其是中小型超市,在与支付服务商的谈判中处于弱势,难以承担手续费率。此外,系统引入成本、员工培训、客户应对等软性负担也不容忽视。
如果说无现金支付是“成长的烦恼”,那么“食品获取问题”则是更深层的社会结构性问题。其背后是两类截然不同却又常交织的困境:
1. 经济性获取困难
物价上涨与收入停滞导致越来越多家庭难以负担食品开支。调查显示,2023年,日本家庭中表示生活“非常困难”和“较为困难”的比例合计达59.6%,其中单亲家庭贫困率高达44.5%。物价上涨与工资增长乏力加剧了低收入群体的食品购买压力。非正式员工、个体经营者等群体受冲击尤为严重。
2. 物理性获取困难
日本老龄化与人口过疏化导致零售网点减少,公共交通萎缩,加剧了“购物难”问题。2020年,全国约有904万65岁以上老人因距离远、交通不便而难以购买食品,其中75岁以上占比达63%。在人口过疏地区,超市撤店、公共交通萎缩导致老年人购物极为不便。这一问题不仅存在于农村,大城市中因商业设施集中化、老旧社区衰退等原因,也有越来越多老年人陷入“购物孤岛”。
超市在应对这一问题时,往往面临商业效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移动超市、配送服务、社区巴士等举措虽被广泛讨论,但实施率低、成本高、可持续性差仍是普遍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超市企业尝试通过多种方式履行社会责任,但普遍面临成本与可持续性压力。
食物银行与捐赠活动逐步推广。31.9%的超市已参与食品捐赠活动通过食品银行、儿童食堂、食品募集活动等方式,将未售食品捐赠给需要的人群。如Maruetsu、AEON等企业已建立起系统的捐赠机制。
在解决物理性访问问题方面,移动超市、宅配服务、社区巴士等成为重要补充。Lawson等企业甚至在过疏地区开设新店,虽盈利有限,但社会意义显著。
然而,这些举措多数依赖企业自主投入,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移动超市面临“销售效率低”“成本高昂”“剩余商品处理难”等问题;食品捐赠则受限于物流成本、卫生风险与责任界定不清晰。
日本超市行业正陷入“利润追求”与“社会责任”的挑战之中。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缺乏资金与人力投入非盈利性社会项目。而无现金支付的推广若不能解决手续费问题,将进一步挤压企业利润。受访超市企业普遍认为,单靠企业难以解决结构性问题。
因此,在政策层面:政府需降低无现金支付手续费率,提供设备补贴,并制定食品捐赠的全国性标准与免责规则。在行业层面:推动企业间合作,建立区域性食品支援网络,共享物流与资源。在技术层面:探索无人机配送、智能售货柜等新技术,降低偏远地区服务成本。此外,还要加强消费者教育,提升公众对食品获取问题的认知与支持。
日本超市行业正在经历从“销售场所”向“社区生活枢纽”的转变。无现金支付是技术进步的体现,而食品获取问题则是社会矛盾的缩影。如何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未来超市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政府、企业、民间团体须携手合作,才能构建一个既高效又包容的食品供应体系。超市不再只是购物的地方,更是守护地区生活的重要枢纽。
素材来源:
《2025年版 スー パーマーケット白 書》——全国ス--マ-ケッ卜協会National Supermarket Association of Japan
www.super.or.jp
本文引用的《超市白皮书2025年版》原文素材由日本流通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李雪博士提供
往期好文
扫码登录注册 连锁小程序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官方小程序:浏览行业资讯、公益证书培训、论坛参会报名、行业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