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彭建真先生(左)与沃尔玛中国公司事务高级副总裁佘端志先生(右)携手发布两项可持续行动成果
报告以零售业供应链为主线,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领先企业的减损与再利用实践,将食物减损从“合规议题”提升为“价值议题”,强调企业把减少食物损失与浪费纳入经营战略,通过“目标-测量-行动”推进食物浪费减量化工作,实现成本、品牌与供应链协同的多重收益;在方法层面,对应为七步行动路径、量化监测方法和企业自查工具。
国际目标与国内政策背景
报告首先梳理了国际社会在可持续发展与气候行动框架下的减损目标,指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提出到2030年全球人均食物浪费减半的目标。中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和“双碳”目标的推动下,正在建立系统性的减损治理体系。通过对国际经验(如欧盟、日本)与中国政策的对比,报告指出我国在政策设计和社会共治方面已具备坚实基础,正从倡议宣传走向法治化、体系化阶段。
供应链减损的分层路径与双端协同
国际上普遍采用“分层优先”路径来指导食物减损:首先强调预防与源头减量,其次将不可避免的余量食物用于人类食用的再分配,再向动物饲料化、工业原料化、能源化与土地利用/堆肥分流,最后才是填埋或焚烧。该路径把管理重心前移到计划、采购、加工与流通等高影响环节,并配合效期管理、质量追溯、冷链与包装等技术手段,实现全链条协同与可量化评估。
在此基础上,生产加工端的食物浪费治理应聚焦“计划—工艺—储运—再利用”的思路优化:通过更精准的需求预测与柔性排产减少过量生产,以精细化加工与标准化作业降低过程损耗,依托全程温控等手段控制储运损失,并对副产物按价值与可食用性优先序进行高阶利用。市场消费端则围绕“采购—库存—销售—再分配—消费引导”的路径推进:通过效期预警与动态补货提高周转效率,以路线与频次优化降低在途风险,依托临期差异化经营与标准化捐赠机制提升余量食物再分配比例,同时强调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共治的重要性。
挑战与机遇
报告总结企业在执行减损行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初期成本高、技术适配难、数据标准缺失以及消费者行为差异等。但同时指出,政策激励、公众意识提升和绿色消费趋势正为企业创造新的机遇窗口。报告呼吁企业将食物减损行动纳入ESG体系,通过价值链协同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管理工具与行动建议
在方法层面,报告借鉴国际FLW(Food Loss and Wast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准则,建立了标准化的食物浪费调查与统计体系,以七步法推动企业从现状诊断到持续改进。同时,提出了“食物浪费可持续管理行动建议框架”:包括自查诊断、确立基线、设定目标、实施行动、绩效监测、持续优化与信息披露。同时,提供企业可操作的量化测度方法与监测工具包,为行业实现可比、可量化的绩效管理奠定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食物生产加工企业,报告提供了管理工具——“食物加工企业食物损失与浪费环节自查表”,用于在统一口径下对原料入厂至成品出厂全过程的损耗分布、去向与改进成效进行系统盘点与量化记录。表格围绕“背景信息-问题/挑战-解决方案-实施过程-成果与效益-环境绩效-其他信息”构建指标链,覆盖源头减损、副产物分流(食品原料化/饲料化/工业原料化/能源化)、临期与捐赠等关键环节与参数。企业可据此建立基线、设置目标,实现内部管理制度及对外披露、审计的可追溯性。该表与报告提出的“目标-测量-行动”路径及量化监测方法相衔接,便于跨工厂或产线横向对标和持续改进。
行业实践案例
在当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中,零售供应链中有不少企业展现出卓越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减少食物损失与浪费方面形成了多样化的实践路径。报告后半部分呈现了七家企业的代表性案例,包括沃尔玛、百事、亿滋、泰森、蒙牛、尚古堂及Oatly,覆盖零售、食品加工、乳制品、饮料等多个业态。这些企业通过源头减量、供应链协同、余量捐赠与消费者教育等多维创新行动,展示了中国企业在食物浪费治理中的前沿实践。
获取报告资源,请点击阅读原文。
往期好文
扫码登录注册 连锁小程序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官方小程序:浏览行业资讯、公益证书培训、论坛参会报名、行业在线交流。
